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一)
时间 : 2017-04-26 07:19:57

依据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5)》,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2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6000亿元,旅游总收入从全国第9上升至第5。与2010年相比,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增长了1.5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了2.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3.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二是大旅游发展格局凸显。坚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以旅游为统领,部门协作,横向、上下联动的"大旅游"管理机制,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联合执法等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成立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全省有4个市(州)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政府明确对市(州)主要旅游指标进行目标考核,藏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排名,把生态旅游作为考核的重点。成都、乐山、资阳等市列入了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

三是旅游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成为共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效初显,有7个市(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攀西、大巴山、大川南和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点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成功创建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1个省级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4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县域旅游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是旅游综合带动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旅游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5.19%。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点数由2014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1.55%。2015年从事旅游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5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2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786.2元,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5000个、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和谐产业。

五是旅游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十二五"时期,共投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5.2亿元。设立了首期规模超过30亿元、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全省储备重点旅游项目4157个,总投资28762亿元。全省旅游招商签约4802亿元,年均增长15%,完成旅游投资3371亿元,年均增长19%。成功新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07家,其中5A级景区新增7家,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4位。成都市成功创建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九寨沟成功创建全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西昌邛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4家,成都、泸州、遂宁、乐山四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六是旅游营销亮点纷呈。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出《爱,在四川》系列微电影。突出主流媒体宣传,中央电视台183集的《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中实现56集宣传四川自然和人文旅游,累计覆盖受众超过60亿人次。策划举办"行摄365·画说四川","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家乡--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大型国际营销活动。出版发行了《发现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稻城亚丁告诉你》等10余本旅游图书。创新搭建节会活动平台,成功构建4+4+N旅游节会体系〔第一个"4"是指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全球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交流会、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第二个"4"是指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N"是指市州主办的节会〕,持续扩大了四川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是智慧旅游引领全国。构建了省市县政府和企业联动的1+3模式智慧旅游体系,建成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和"1+21+N"〔"1"是指四川旅游咨讯网站(www.tsichuan.com),"21"是指21个市(州)旅游资讯网站,"N"是指多种语言旅游资讯网站〕的tsichuan 多语种旅游资讯和营销平台。打造出13个智慧旅游城市和以智慧九寨为典型的20多个智慧景区,极大地提升了四川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整合交通运输、气象、环境保护、测绘、通讯运营商等多领域资源,基本形成旅游大数据体系。2014年四川智慧旅游体系荣获"2014中国智慧旅游创新项目TOP10",国务院办公厅将"四川旅游工作专题建设"确定为政府内网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试点。

专栏1  "十二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年份 旅游总收入(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国内游客

(万人次) 外汇收入

(万美元) 入境游客

(万人次)

2011 2449.15 2410.57 34977.8 59382.55 164.0 

2012 3280.25 3229.83 43451.8 79814.67 227.3 

2013 3877.40 3830.04 48696.5 76476.08 209.6 

2014 4891.04 4838.34 53549.7 85768.11 240.2 

2015 6210.50 6137.60 58500.6 118087.06 273.2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

从国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新的全球化红利期,旅游成为各国创造就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的关键驱动力。中国正进入经济大国和旅游大国同步崛起期,中国旅游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旅游成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载体。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看,"十三五"期间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业必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也成为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释放旅游政策红利的巨大动力。

从国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牢固树立,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国家已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为旅游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指明了方向。在旅游消费日趋散客化、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日益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旅游革新浪潮助推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不断深化,我国旅游业正在从传统服务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从四川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四川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巨大机遇,依托四川省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和多点多极旅游基础,凭借天府新区和成都自贸区创建等创新引擎,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四川旅游业将在五大理念引领下,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  发展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运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为导向,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着力实施旅游扶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全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旅。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改革试点等中寻求旅游改革机遇,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工作局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贯彻于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提升依法治旅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旅游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富民惠民。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发挥旅游业富民、惠民、安民的重要作用,突出旅游业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构建文明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国民幸福感和人民生活质量,使旅游业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群众。

坚持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特点,通过"旅游+"模式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会展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全省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绿色崛起,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将生态与旅游、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绿色理念教育,使尊重自然、崇尚节约、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产品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安全有序、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2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0年入川游客与本省游客的比例优化为45∶55;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在总人数占比达48%,比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接待入境人均天花费年均增长率比"十二五"提升3个百分点。

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带动、促进百姓致富作用更大。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3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

专栏2  "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时期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旅游总收入(亿元) 6210.5 12420 15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273.2 400 8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11.81 17.35 8

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5.85 7.83 6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6137.6 12400 15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 100 230 18

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美元/人.天) 210 290 7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人) 1051 1550 8

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亿人次) 2.7 3.76 7

国内游客中外省游客人数(亿人次) 2.45 3.52 8

第四节 战略布局

紧扣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全省"511"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5大区域

(一)持续打造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以建设中国西部最重要入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住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契机,提升大熊猫、古蜀文明、三国历史文化、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成都市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环成都都市旅游圈和两山两湖及沱江丘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辐射带动全省。以成都、乐山、资阳、峨眉山、简阳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为示范,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业改革创新先导区。

(二)巩固突破川西北旅游区(阿坝、甘孜)。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重点瞄准欧美日韩等入境旅游市场,加快大九寨、大贡嘎、大亚丁品牌旅游目的地提质增效,培育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全面启动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一批高端的特种山地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和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大众自助自驾旅游,推进航空线路与落地自驾游线路无缝对接。促进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区域合作,加强旅游城镇以及沿线旅游厕所、旅游医疗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力拓展川东北旅游区(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以建设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国内客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南方(秦岭南麓)滑雪场项目群和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项目群,抓住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机遇,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大巴山国家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推进蜀道申遗和三国历史文化、民宿旅游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

(四)加速开发攀西旅游区(攀枝花、凉山)。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与阳光康养、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影视演艺等融合发展。做好养老、康养市场,重点建设以G5京昆高速攀西段为轴线的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带,以向家坝、溪洛渡等为主体的金沙江、雅砻江上世界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以汉源、越西、西昌、德昌、米易、会理、会东、攀枝花为代表的阳光度假城市,以泸沽湖摩梭文化、昭觉为龙头的彝族文化旅游精品产品,将四川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培育成世界性旅游节庆活动。

(五)加快推进川南旅游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以建设南向国际旅游经济走廊为目标,深入推进川南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服务本地和重庆、云南、贵州游客。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乌蒙山区扶贫攻坚,推进金沙江流域高坝、峡谷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发展。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和四川"四江六港"水运体系开发水上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泸州、宜宾为对外旅游开放口岸。

二、10大旅游目的地

5大旅游区以突破入川游客规模、优化游客和旅游收入结构为重点,打造10大旅游目的地,构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目的地新体系。

(一)大成都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夯实成都市旅游首位和中心的支撑地位和引领带动作用,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进以都江堰万达旅游城、成都太古里等为代表的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建设。打造龙门山、龙泉山、三岔湖、龙泉湖和沱江等环成都山水休闲旅游带。整合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旅游以及武侯祠、宽窄巷子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推动成都加快打造特色世界音乐之都,推出3场以上展示四川浓厚历史人文和秀丽自然山水的大型实景演出或音乐秀场。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7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10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0家,自驾车营地20个,旅游厕所1000座。

(二)大峨眉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加快环峨眉山度假旅游产品培育,提升乐山大佛景区品质,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四川旅游第二极。以三山(峨眉山、瓦屋山、大瓦山)、三城(乐山、雅安、眉山)、两江(岷江、大渡河)为骨架,加快建设岷江东岸、蒙顶山、周公山、七里坪-柳江古镇、瓦屋山等旅游区,加快峨眉等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推动乐山市创建成为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480座。

(三)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精品的国际化水平,将入境旅游的规模和增幅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中查沟、白马王朗等新景区,建设雪宝顶高山滑雪场等大型运动度假项目,整合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等大草原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力松潘古城、达古冰山等旅游热点,推动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加强松潘、川主寺等旅游城镇建设,完善休闲度假服务功能。推动开放九黄机场为国际航空口岸,突破入境游口岸单一瓶颈。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5家,省级以上度假区5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8个,旅游厕所140座。

(四)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藏区优势旅游资源转化,坚持生态优先,低碳、低干扰、低强度旅游开发模式,以突破入境游和自驾自助游市场为重点,打造国道318/317沿线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山地运动、科普科考与体验度假等为一体的最美景观大道和世界遗产走廊旅游目的地群。重点打造高尔寺山等10个最美景观公路遗址公园、大格聂等6个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抓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契机,推进碧峰峡创建5A级景区,加快卧龙、宝兴、四姑娘山等大熊猫家园高端旅游产品和环线建设,树立起四川"熊猫家园·乐园"世界旅游品牌形象。加快建设康定等4个机场落地自驾车服务,新都桥等7个综合汽车营地、16个二级汽车营地和24个三级汽车营地。推进康定、马尔康等5个国际旅游城市,德格等26个旅游中心城镇,磨西等36个旅游小镇,康巴汉子村等68个旅游特色村寨建设。培育四川甘孜国际山地旅游节、康定国际情歌节等6个国际主题节会活动。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4家,新增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

(五)大香格里拉-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海螺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已完成)和贡嘎山度假旅游区,加快开发燕子沟、雅加埂、贡嘎西坡、丹巴藏寨、亚拉雪山(中谷-台站沟)等系列优势旅游资源,建设以国际市场和自驾自助游为主的,满足入境游客需求的,融观光、度假、科考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康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加强磨西、新都桥等旅游城镇建设,推出蜀山之王-环贡嘎和情歌故乡-康定城两大核心品牌。完善康定、甘孜机场旅游接待设施,加密国内直飞航线和包机航线,渐次开放国际口岸机场,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3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3个,旅游厕所40座。

(六)大香格里拉-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稻城亚丁创建国家级5A景区,夯实"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藏区旅游发展格局。以亚丁机场为中心,整合乡城、理塘、得荣的优势旅游资源,大力推进藏区特种山地旅游和藏乡田园特色A级景区建设,加快稻城亚丁(含海子山)、木里洛克九百里等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新的国际和国内旅游产品品牌,推动开放亚丁机场为国际口岸,开通东南亚、日韩和港澳台航班,提升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2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2个,旅游厕所30座。

(七)秦巴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以秦岭南麓(广元、巴中、达州)为核心的中国南方山地滑雪休闲度假圣地建设,发力国内旅游市场,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巴山大峡谷、光雾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出曾家山、八台山等10个南方滑雪场度假旅游区。做强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品牌,加快恩阳红色古镇、洋烈度假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深度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出200个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建设9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600座。

(八)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阆中古城、昭化古城、相如故城等特色古镇,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嘉陵桑梓等人文田园、乡愁体验系列休闲项目建设,打造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嘉陵江流域文化生态精品旅游带。加大嘉陵江山、龙女湖、白龙湖、升钟湖等亲水、戏水、玩水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全国最大的"内河黄金海岸、欢乐水世界"旅游度假项目群,构建中国内河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典范。推进明月峡、凌云山、皇泽寺等沿江国家4A级景区的上档升级,建设阆中、华蓥山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400座。

(九)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阳光康养、探秘彝区、度假攀西系列旅游产品。推进泸沽湖、螺髻山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善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攀枝花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西昌创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打造安宁河流域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带。依托国道108,打造天路旅游景观大道和特色乡村旅游通道。推进美姑毕摩文化园等大凉山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彝族文化村寨,大力开发彝族漆器等旅游商品。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2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354座。

(十)川南长江流域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建设成渝城市群机遇,将旅游发展融入川南城市群建设,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快完善自贡、内江、宜宾、泸州4个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提升沿江立体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一体化的川南1小时旅游经济圈和川南四城旅游环线。加快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黄荆老林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度挖掘长江文化、"中国白酒金三角"、竹文化、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金沙江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中国酒镇酒庄群、自贡航空旅游区、盐都文化度假区、内江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李庄古镇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6个,旅游厕所1030座。

三、10大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构建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九环世界遗产线、成乐文化生态度假环线、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秦巴南国冰雪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10大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沿精品线形成的系列支线、次线和小环线网络体系,串联5大区域、10大旅游目的地。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关键词 : 四川省 旅游 旅游+ 乡村旅游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