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二)
时间 : 2016-12-15 07:19:44

五、重大工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围绕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650万吨的发展目标,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统筹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和粮食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提高主产区、核心区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重点支持产粮大县的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改良、良种繁育、社会化服务和粮食仓储设施等建设,力争到2020年江汉平原、鄂北等粮食主体功能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推广集中育秧、秸秆还田、防灾减灾等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大力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粮食主产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一批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

专栏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省内粮食主产区和棉油优势产区,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实施的项目区,创新项目资金整合模式和管护机制,积极开展和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小型水源配置工程、农业节水重大工程,配套实施田、路、林、电等措施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资金管理办法、统一验收考核,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高产高效农田3570万亩,永久划为基本农田,列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高效节水建设工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选择适宜的高效节水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重点放在粮食生产区及农业基础薄弱地区,和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快的灌区;优先安排鄂北岗地、鄂东北等生态环境脆弱区,江汉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及大中城市郊区等。到2020年,全省共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

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示范工程结合粮油高产创建,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高效粮食生产技术体系。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建立省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6个、市级15个,示范面积1万余亩。

水稻产业提升工程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点,着力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同时,按照种植面积"调山区、稳丘陵、增平原"的原则,建设江汉平原单双季稻优势产业板块,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优质中稻优势产业板块,鄂东、鄂东南双季优质稻优势产业板块。打造以黄冈市等传统优势产区为中心的粳稻板块;打造以孝感市为中心的香稻优势板块;因地制宜打造"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高产高效优势板块,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选育推广优质品种、推广集成绿色高效模式、完善生产组织方式、加大品牌培育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规模经营水平、良种覆盖率、科技支撑能力、社会化服务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水稻总产稳定在1650万吨以上,培育5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稻米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

(二)新型沃土工程。

围绕提高耕地产出率,坚持"耕地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运用综合性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确保全省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耕地、园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扎实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实施重点,通过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微生物修复等措施,提升耕地内在质量;通过化肥减量增效,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废弃物利用处置,氮磷生态拦截等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监测站,尽快形成全省完整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地力保护。

专栏2 新型沃土重大工程

化肥零增长工程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适期施肥等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大力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和秸秆还田。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亩均化肥用量控制在26公斤(折纯养分)。

农药零增长工程建立一批重大病虫害监测站点和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区,完善各项技术措施。完善重大病虫害监测体系,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着力推进精准施药技术应用。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在耕地过度开垦区实施地力培肥工程、休耕补贴。在江汉平原区实施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工程。在恩施州及全省设施蔬菜地开展土壤酸化治理。

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在全省构建集耕地地力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肥料市场行情监测和配方肥推广"四网"合一的监测网络体系。

土壤样品保藏库和分析评价中心建设工程对接国家土壤样品保藏库分库和分析评价中心,建立湖北土壤样品保藏库分库和分析评价中心。

(三)"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工程。

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满足城乡居民健康营养消费需求为目标,全力建设"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突出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主产区,重点建设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共计35个。通过加强油菜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全产业链开发,力争到2020年35个重点县(市、区)实现"六化"(品种双低化、全程机械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加工标准化、品牌优质化)目标,带动全省"双低"优质油菜籽产能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打造在全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湖北优质菜籽油品牌,振兴湖北油菜产业。

专栏3 "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重大工程

保护区重点县建设工程按照油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标准,将监利县、公安县、松滋市、洪湖市、石首市、江陵县、荆州区、麻城市、黄梅县、浠水县、武穴市、蕲春县、红安县、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县、掇刀区、新洲区、黄陂区、阳新县、大冶市、当阳市、枝江市、宜城市、鄂州市、汉川市、应城市、孝昌县、孝南区、咸安区、赤壁市、巴东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35个县(市、区)划为油菜保护区重点县,加大奖补,提高资金用于统一供种、机械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的比重,鼓励地方制定奖补措施发展油菜生产,大力推广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模式。

油菜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依托油菜保护区重点县,加快适宜机械化新品种、精量播种机、新型配方缓释肥料、化学除草、一促四防、减损机收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油菜品种适机性和机械装备性能,实行翻耕、整地、开沟和种肥药投入综合作业;突破机械收获瓶颈,推广抗倒抗病抗裂角新品种,试验催熟干燥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对种植大户,实施精准补贴,启动长江流域油菜机械化作业补贴,支持种植大户进行机械化生产。到2020年,保护区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亩用工量从目前的5.7个减少到1个以内,综合生产成本下降20%以上。推广饲料油菜生产的机械收获、机械粉碎和青贮技术,缓解冬春青饲料缺口,促进草食养殖业发展。

油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代耕代种代收、季节性流转、烘干储藏等方式发展油菜规模经营、专业化服务和油菜籽传统产地初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油菜生产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扶持,减轻龙头企业原料收购的融资压力。发展"互联网+双低优质菜籽油"等电商营销模式,打破收储流通环节制约瓶颈。

油菜籽加工标准化推进工程围绕双低优质化目标,制定湖北省低芥酸菜籽油地方标准,规范菜籽生产、加工、储存、流通等各个环节。立足千亿元产业目标,开展双低优质菜籽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推进低芥酸菜籽油提质增效和蛋白、多糖、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系列精深产品开发。鼓励大中型企业依托省内原料基地,依靠油菜非转基因优势,拓展省内外低芥酸菜籽油市场。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和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加强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初加工产品生产条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浓香菜籽油消费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湖北油菜优质品牌建设工程突出菜籽油脂肪酸比例适宜、特异营养功能成分高、非转基因、农药残留低等品质优势,评选和推介一批低芥酸菜籽油品牌,做大做强湖北优质菜籽油公共品牌,加强对菜籽油商标品牌的注册、管理和报告,发展一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实现湖北菜籽油从产量第一到品牌第一的跨越。鼓励企业进超入市、进社区入校园,加强食用植物油健康营养知识的推广普及,引导低芥酸菜籽油消费,带动双低油菜生产。加强食用菜籽油市场监管,强化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督检查,引导低芥酸菜籽油产品优质优价;按照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应标未标的转基因菜籽油产品,及时向社会通报。

(四)现代"菜篮子"建设工程。

以"提质、安全、增效"为目标,调动"菜篮子"产品主产区生产积极性,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落实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确保一定的生鲜食品自给能力。加快国家级大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建设,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推进农垦菜篮子终端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均衡供应,基本形成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4 现代"菜篮子"建设重大工程

园艺作物提质增效工程以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为重点,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延伸采后处理、精深加工产业链;开展园艺作物"三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着力促进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省蔬果茶和中药材优势产区,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含母本园)50个,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00个,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20个。

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农户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支持大型现代养殖企业集团,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打造我国南方特色生猪、禽蛋优势产业带。到2020年推动畜牧大县(市)基本建成畜牧强县(市)。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工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工程、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工程。到2020年改造鱼池200万亩,建设渔业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0个,新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0个以上,建设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0个以上。

"菜篮子"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支持"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支持各市、州、县大中城镇改造销地批发市场,重点在基础设施、管理、技术、产后处理、冷藏保鲜等方面升级改造,建立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物流和信息平台。支持城市菜市场、茶叶市场在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追溯平台、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重点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地建设大型冷藏物流中心,与城区冷藏配送中心形成对接。

"菜篮子"产品监测预警平台统筹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围绕蔬菜、畜禽、水产品建立全省公开、统一、权威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

(五)农机装备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农机装备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体系建设、抗灾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农机工业和流通业服务能力建设及农机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农机信息化水平提升等推进工程,保持水稻和油菜生产机械化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率先实现水稻和油菜全程机械化;抓住马铃薯作为第四大主粮的机遇,着力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突破种植环节中的瓶颈,大力发展播种、育插秧、植保、机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攻克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缓慢的难点,对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给予特殊扶持,推进平原、丘陵山区农机化协调发展;在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上打造亮点,实现湖北省秸秆全面露天禁烧;在全面机械化上实现跨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同步发展。

专栏5 农机装备和服务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针对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主产县区市,分期分批实施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推进项目,购机补贴资金向推进项目重点倾斜,并配套执行作业补贴、金融扶持等其他措施,争取到2020年粮油主产区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突出粮油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关键和薄弱环节,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深松整地等技术及配套机具;水稻工厂化育插秧和直播技术及配套机具;小麦精量播种技术及配套机具;油菜轻简高效播栽、收获技术及配套机具;谷物和油菜籽干燥机械化技术及配套机具;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及配套机具;高效植保技术及配套机具。

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工程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区,加强组织协调、整合项目资金,深入开展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建设率先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30个左右;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大型农机产销企业开展整村、整乡、整县全面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支持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强与涉农各行业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配合,从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和产后加工等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建设工程通过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导,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为补充的综合利用格局。争取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争取资金投入、改善服务条件,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购买农机具和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和全产业链经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股份制作业公司、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农机租赁公司等,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大合作、大联合、大发展。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农机具场库棚,协助解决场库棚建设中的用地、资金问题;加大对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畅通农机进地的"最后一公里",建成以普通国道、省道为主干,以县、乡级道路为支干,以通村路、村组路、田间道路为支线四通八达的机耕道路网络;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扶持一批重点农机维修网点做大做强。

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建设工程各级政府要对农机工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给予重点扶持,促进重大新型农机产品和配套机具的研发和生产。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历史机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机推广部门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攻关,突破全程全面机械化中的关键技术,解决本地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中的关键难题。加大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农业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步伐,使农业机械逐渐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机企业集团和农机制造产业集群。构建农机连锁店、4S店、农机超市、品牌店、专卖店、区域性农机市场等多样化的农机流通格局,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机流通方式,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向流通领域延伸,形成一批农机产销一体化企业集团。

(六)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围绕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学科群,加强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和华中农高区建设,大力推进以江汉平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选择粮棉油主产区、水产大县和畜牧大县,在全省率先建成"五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县、乡、村三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及应用。

专栏6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支持省内科研院所加强联合与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重点开展良种繁育、粮食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农产品产地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和中试转化,推动精准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农业乡镇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和提升乡镇农技服务站的科技推广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和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统防统治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技服务。

农业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构建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到2020年实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9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重点培养30万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创业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企业家等。

(七)"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工程。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建设"智慧湖北"的要求,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一是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二是实施"互联网+市场"行动计划,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三是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四是实施"互联网+管理"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行政管理高效化;五是实施"互联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创业大众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优化。

专栏7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大工程

省农业厅农情中心(农情会商室)建设工程与省级农业应急管理系统对接,按照"1+N"(1个省级综合平台,集成现有行业系统,若干市县综合平台)统筹规划设计软件及集成系统,完善部、省、市、县四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以"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省"智慧农业"云平台,提供涉农信息整合、数据交换、文件共享、应用共存的综合信息体系服务。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按照农业部部署要求,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充分利用农村网格化、基层农技站的设施和条件,通过统筹"农业公益服务资源、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两类资源,提供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四类服务,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村级信息服务站。

12316标准化改造工程全面推动12316信息服务体系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融合,力争12316综合服务实现全域开通、全网接入,以呼叫中心、短彩信服务、专家远程诊断等功能为基础,对内融入各类农业公益服务,对外接入便民服务和电子商务,支撑信息精准到户、服务方便到村。

农业物联网标准化监测示范工程以农业物联网为依托,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标准体系,以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在全省建立50个粮油、园艺、畜牧、水产、农机等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示范基地,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推广应用模式。

农机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强与联通、移动、电信等三大信息提供商的战略合作,通过"农机通"、"金农工程"以及国家"北斗"项目的实施,推动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提升农机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推广以电子商务协会为纽带、企业和合作社为依托、网商为基础、专业人才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依托进村入户村级站,探索农产品网络销售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做大品牌推荐宣传平台。力争全省60%以上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的个体私营业主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管理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平台联网,实现全省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

(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和农业科技产业链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示范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粮油、蔬菜、水果主产县(市)分批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扶持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带动力强的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生产和加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工程,培育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在全国位次不下降。

专栏8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工程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大县,着力壮板块、强基地;支持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将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稻、油菜、畜禽产品、淡水产品、茶叶、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集中政策和资金,大力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达到2万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工程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展销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力争到2020年过100亿元的园区达到40个。

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省级、国家级名优产品,重点围绕有机产品、新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展开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80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

农业产业链工程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模式创新、科技提升、产业链延伸、品牌营销等途径,重点打造生猪、小龙虾、食用菌、马铃薯等农业产业链,大力培植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九)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立足种业安全,围绕打造"中部种业中心",形成辐射全国的武汉、荆州、襄阳三大种子产业集群建设目标,统筹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项目,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测试、品种审定、质量检测、良种生产和推广条件,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监管服务能力。依托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平台,创新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种都",在荆门"中国农谷"等地建设区域性的特色种子(苗)研发和加工基地。加强农业种源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优质稻、油菜、棉花、生猪、小龙虾、淡水鱼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种子产业。启动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支持和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集,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专栏9 现代种业提升重大工程

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种养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在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大洪山区等重点资源富集区域,建设一批农业野生植物(药用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重点适宜区域建设农业类自然保护区,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保种场的建设力度;建立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动态监测数据库,做好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加快完善建设水生动物保护网络。

种子工程通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种业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大工程,重点支持育种创新基地、品种性能测试中心、良种应用、制(繁)种基地(场、中心)、种子储备与加工、种业交易、质量监管、种业信息采集及监测等方面的建设,开展重点作物"三圃三园"建设。重点培育和壮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魔芋、食用菌、柑桔、生猪、淡水鱼等优势种业产业。重点加强江汉平原优质杂交稻、鄂北优质专用小麦和鄂西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同时,围绕马铃薯主粮化,把恩施建成南方马铃薯品种创新中心、西南山区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武陵山区优质商品薯开发中心。

养殖业良种工程支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养殖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湖北生猪种业做大做强,巩固湖北种猪强省地位。开展特色渔业种业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大型特色水产苗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水产原良种场、水产品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渔业种业示范场,加快亲本更新和新品种研发。

种业企业培育工程加快资源整合,支持优势企业重组兼并,打造现代化种业集团,开展育种创新基地、品种测试中心、种子生产与加工基地、质量检测等设施建设。扶持省内特色苗种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创建一批品种创新能力强、扩繁生产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种业示范企业。

(十)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发酵床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资源良性循环。深入实施稻田综合种养工程,大力推广稻虾、稻鳅、稻鳖、稻鱼等种养模式。对猪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化沼气工程项目进行整合和转型升级。摸清全省农村能源分布状况,按照畜禽养殖业排污量,科学合理地测算可消纳农田、农地的数量和根据产量系数测算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科学测定区域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围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及示范区创建,合理布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作物秸秆气化、有机肥工厂、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等工程项目,全面实行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小循环,最终实现区域内的大循环。

专栏10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重大工程

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开展整体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弃农地膜、农药、化肥包装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先期开展核心区示范工作。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集中回收站及利用中心、农村沼气工程、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生物肥料加工厂、废旧地膜及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利用中心、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开发利用中心、果蔬及秸秆类农业废弃物一体化处理设施、秸秆基质化利用设施以及畜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生态健康渔业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工程制定完善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总结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普及提高渔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做好水环境控制和养殖废水处理。

稻田综合种养推进工程着力研究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渔粮共赢"的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

生物天然气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高校重点农业实验室,进一步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围绕生物天然气开展技术研究。

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结合农村新型城镇化、"两型"农业试验区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规划、部署一批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

(十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建立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制度,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撑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业职业经理人CEO计划、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企业家队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省系统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进一步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技术、人才、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体系,着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环境,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力度,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

专栏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大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按照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层培育的办法,建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和省级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为抓手,重点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CEO)、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现代青年农场主及创业人才培养工程,贫困地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培养生产型职业农民,着力培养技能服务型职业农民,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到2020年,全省系统性培育职业农民30万人,通过30万人的引领,实现全省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家庭农场培育工程以发展粮棉油大宗农作物生产为重点,科学规划家庭农场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大力促进机农一体、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发展。加强家庭农场工商登记注册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对示范家庭农场优先给予扶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阳光工程"等人才培训项目平台,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把家庭农场纳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范围,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生产、管理、营销信息化。

农民合作社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开展示范社认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建设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民主、财务核算规范、运行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合理的示范农民合作社。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扩大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规模。建立农民合作社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农业、林业、水利技术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

互助性、经营性服务组织壮大工程支持农民合作社为成员及其他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生产资料采购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入社农户多、带动面广、服务功能强的农民合作社和联合社。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种子种苗、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服务业,培育一批服务功能齐全、经济实力较强、运行管理规范、具有自主服务品牌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制定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县为重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整合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体"三资"监管代理服务中心和集体"三资"招投标中心,作为上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乡镇的服务站点。统一全省交易管理软件,建设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和监管系统,实现"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制定农村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实行"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流程、统一收费标准、分级办理业务"。

(十二)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立足食品安全,统筹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等资金,加强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风险分析评估体系,重点扶持蔬菜、瓜果、茶叶、水产、生猪或肉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建设。改善"基层渔政机构"执法设施条件,加强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卫生监督、生猪屠宰、渔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等执法装备设施和条件建设。

专栏12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渔政执法能力装备提升工程在重要渔区,配套建设渔政码头建设项目、渔政执法车船艇建设项目、湖北省渔政执法通信网络体系统建设项目、执法取证信息化设备购置项目等4大项目,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农业综合执法装备提升工程规范现有农业执法机构,加强农业执法基础装备设施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信息体系,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和销售环节违法销售行为,狠抓农资市场集中整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建立省、市、县、乡和生产经营主体四级五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推动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支持加强乡镇和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速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支持大中型屠宰场加强兽医卫生检测能力建设,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围绕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茶叶、猪禽、水产品,建立和完善省级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处理平台;加大试点推广范围和力度,支持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探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综合示范区。

农业转基因检测机构条件建设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合适地区建立3-5个农业转基因检测机构,配套相关检测设备和人员。

(十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提高动植物保护能力,对现有的动植物保护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项目进行整合和转型升级,突出重大疫病虫害、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疫防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重点加强对外来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监测防控设施、动物疫病控制净化设施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农机试验鉴定设施装备和农机安全监理技术装备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村四级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运行系统、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应急决策和指挥管理系统,开发部署便捷、高效、规范的疫病虫害防控、农业生产调度、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市场运行监测、新型农民培育与人才鉴定、农村经营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平台。

专栏13农业生产安全保障重大工程

植保工程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行动,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药新品种、新药械的推广和农民用药安全的培训,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建成全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测、专家远程诊断网络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

农业生产安全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加强省、市、县三级农业生产安全物资储备库建设。

生猪屠宰技术检测中心建设工程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省级屠宰技术检测中心,承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风险监测、检测标准复核、质量争议检测鉴定、畜禽产品卫生检测技术和屠宰技术研究任务。

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安全评价中心建设工程建立省级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安全评价中心。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示范场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省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长期有效运行。

农机试验鉴定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物质装备、技术装备能力,着力提升适合不同地区的粮棉油茶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试验鉴定能力,推动和扶持本省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农业部的部级能力认定,进入国家或省推广目录,满足湖北省农机化发展需求。

"平安农机"创建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农机监理机构为龙头,以乡镇、村为重心,以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以村级农机安全员为基础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贯彻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机监理装备服务条件,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服务能力和质量。健全"平安农机"示范创建科学评价体系,加强安全监理绩效考核,建立末位淘汰机制。争取"十三五"期间,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5个左右,创建省级"平安农机"县15个左右。

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工程强化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建立完善以"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省"智慧农业"云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业产区环境监测、小麦、油菜籽、早中晚稻大田作物面积、长势预测和估产。

大宗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半封闭式监管体系建设工程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大型的农资生产(或销售)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企业、农产品零售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实行大宗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半封闭式全程监管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平安渔业"创建工程对渔港、航标、通讯等安全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渔港5-10座,整治维护渔港20-30座。推广"安全、节能、环保、经济、舒适"的标准化渔船改造,使天然水域捕捞机动渔船标准化改造率达到60%以上。加强渔业平安示范县和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实施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督促各级政府把"十三五"农业发展业绩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定期公布各地农业发展水平、结构、绩效等主要指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农业发展第一线,加强对农业各领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建立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承担职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稳增长、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只增不减,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与综合效益。把农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资金予以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予以整合;对地方具有管理信息优势的涉农支出,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支配。省级推进简政放权,下放审批权限,按照"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原则,支持县级深化完善规划引导统筹、重点项目主导统筹、奖补资金引领统筹方式,采取"大类间统筹,大类间打通"办法,实行"部门出料、县级炒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破除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强化政策落实。

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强化惠农政策监督落实,确保惠农政策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补贴的各项政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创新管理服务,加强监督检查,把各类补贴政策、农业项目执行好、落实好,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深入开展加重村级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担的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违纪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民权益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发放的监督检查,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与整改,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四)构建人才支撑。

统筹农业人才组织领导,由省农业厅牵头成立全省农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全省农业人才工作。整合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势资源,加大农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农技服务能力。积极做好农业人才引进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全面、系统、连续、科学地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农业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加强农业干部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五)实施评估监督。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坚持责任到岗、到人。完善规划评估调整制度,及时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规划修订的,由省农业厅提出调整方案,提请省政府审议批准。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总结评估,探索实行年度评估,开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省农业厅向省政府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

(本文由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关键词 : 粮食 油菜 渔业 农业机械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