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开发区转型与升级过程分析
时间 : 2016-06-23 09:54:40

一、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相关概述


(一)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的概念


开发区转型升级是指开发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区内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优化开发区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并逐步完善开发区除经济功能之外的城市社会功能,开发区发展与城市发展进一步得到融合。


(二)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的内涵


开发区转型升级内涵主要包括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三方面内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围绕这三方面来展开。


1、功能定位转型升级


开发区是城市区域的一部分,是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城市特殊经济区域,在设立初期,开发区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但随着经济形势、环境的变化和开发区自身经济总量、地域规模、人口等方面的快速扩张,在不同发展阶段开发区需要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战略。


以单一功能建立的开发区若要取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开发区内产业、企业与人口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商贸、住宅等基本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强开发区的城市化功能建设,完善和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功能,努力由单一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功能的综合园区转变,这是国家对开发区提出的政策要求和发展方针,也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开发区由粗放式的外延式发展逐步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开发区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竞争力优势,体现与其他开发区的差异性,打造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开发区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发展速度和开发区规模成为衡量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导致开发区发展过分重视经济利益,许多开发区只追逐眼前的短期利益,于是造成开发区之间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益的生产,不利于开发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开发区之间需要增强经济联系,加强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各自开发区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发展定位、产业层次、阶段等方面不同的状况,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在这基础上,政府可鼓励和扶持开发区之间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区合作机制,减少开发区之间的政策阻碍和贸易摩擦;并以开发区内部企业为主体,促进不同开发区企业间在技术、生产、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3、空间布局转型升级


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区转型升级包括产业的转型升级,空间布局的转型升级也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的一部分,空间布局转型升级主要是指开发区土地功能的多元化、综合性规划与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开发区由城市中的一座"孤岛"向现代化新城区发展,园区内集合了产业功能、物流功能、商贸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开发区的发展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空间规模,以承载越来越大的经济产出和各种经济性要素的输入,在这过程中,开发区必然要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针,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在开发区内不同的次区域节点安排不同的投入性生产要素,并从整体把握,合理规划和布局开发区不同土地上开发的多样的、综合的土地功能,增强不同土地功能间的联系与互补。


另一方面,开发区空间规模的扩大会接触更多的周边地区,这必然会增加园区与主城和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使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开发区的经济腹地,同时开发区自身也分担部分城市功能,成为主城与外围横镇经济联系的空间桥梁,这对开发区的空间地位又是一个新的转变,这也是开发区空间布局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三)开发区转型升级内在机制


从微观角度研究,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区内外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经济要素的运动性形成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具体形式是以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为主,因此,开发区转型升级内在机制的具体形式是集聚与扩散机制。集聚和扩散是开发区形成、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相反、此消彼长的两种现象,集聚和扩散会出现在开发区发展的每个阶段,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聚和扩散机制的表现会不同,有时开发区的经济活动会集中在集聚现象,而有时会主要呈现经济活动的扩散现象。


集聚和扩散机制的运动规律表明,开发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集聚吸引力,由前期的政策优势集聚力向以先进的管理体制、产业集群、完善的产业链功能形成的集聚力转变,开发区要明确自身的发展阶段,分析自身的资源要素、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在不同发展时期形成对各级生产要素的不同集聚力,并不断提升对产业的集聚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集聚企业在开发区的根植性,以此带动开发区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开发区形成新的集聚力的同时,原有的集聚企业就会发生扩散现象,扩散机制会导致产业转移,形成开发区对周边区域的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


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


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动力结构包括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和耦合动力三部分。


(一)转型升级的外部动力因素


1、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会影响每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城市间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文化特征等方面会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发展与改革的试验田,会首先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


2、国家经济宏观政策


近期,国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步伐,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性方针与政策,明确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要求实现开发区从规模性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改变,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完善开发区内部产业链建设,加强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开发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因素


内部动力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是对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符合开发区的内在规律,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力量,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力,产业转移动力和功能提升的推动力。


1、产业集聚力


从初期开发区的建立时期,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企业向开发区集聚开始,开发区在不同的阶段,会不断调整和改变自身的优势环境来引导同类型的企业或不同产业在开发区内实现集聚,以实现开发区初级阶段的转型升级。随着开发区经济总量和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区会利用现有的产业集聚力形成主导产业,凝聚自身的集聚吸引力,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在园区的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经济,在此过程中,开发区不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开发区在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2、产业转移动力


开发区的成长伴随着区内优势产业的更替、转换,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优势产业。当某一阶段的优势产业逐渐衰退,新的优势产业逐渐形成时,原有的优势产业集聚企业会失去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经济效益下降,于是,这些企业会寻找新的区位进行产业转移,同时,随着开发区原有优势集聚产业的产业转移,开发区内部的产业结构会发生改变,得到调整、优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3、功能升级的推动力


结合国外的开发区发展经验和国内开发区发展现状,可得出开发区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开发区的发展必然融入城市的发展,与母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实现与城市的共同协调发展。


三、国外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的过程


(一)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形成


1547-1945年是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成型阶段,世界上的第一个自由港是1547年意大利的雷格亨自由港。18-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的大力发展导致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开始将港口城市转型为自由港或者自由贸易区。例如18世纪德国的汉堡,19世纪葡萄牙的波尔多等都陆续转型为自由港。19世纪以后国际上开始出现连片的工业区,例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等。


(二)向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


1950-1960年,国际上的一些工业区开始向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主要是因为二战后世界产业结构的挑战以及整体的经济形势的转变,出口加工区相对于单纯的工业区而言加入了制造业,但是这个时期的出口加工区的功能相对单一,从事的也主要是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1970年以后,出口加工区成为世界发展贸易的主要形式,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设立并取得成功,此后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高潮。据统计,至1979年底,全世界共有70多个出口加工区。


(三)向科学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众多的出口加工区开始向科学工业园区转型,产业方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一阶段开发区的主要标志是建立科学园区。例如1983年日本通过《高技术城法案》,随后就有14个"技术城"开发区批准设立;美国在"硅谷"取得成功之后,又设立了70多个科技园区;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新加坡的裕廊开发区等一批新兴的科技园开始建立。这一阶段,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也开始在建立开发区。


四、国内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的过程


(一)开发区的建立


1984年,在成功建设经济特区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了中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1988年,批准了上海闵行、虹桥、漕河泾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这一发展阶段,由于大都数开发区都是刚开始建立的,建设资金及其不足,所以发展基础普遍都很薄弱,而且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也都处于试探和观望状态,所以很多开发区引进项目的规模大都中小企业,并且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大多都定位在单一的工业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还没有显现。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微弱,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区位。彼此间人、物、资金往来很少,开发区呈孤立生长状态。


(二)向发展现代工业转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一股改革开放的热潮。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快速推进,更多的国家级开发区获批。1992-1994年,陆续批准了萧山、大亚湾、昆山、福清、东山、威海、营口、哈尔滨、长春、沈阳、杭州、武汉、重庆、芜湖、北京等第二批、第三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这一阶段,开发区开始向发展现代工业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向外贸出口转型,吸引大量的外资。土地政策也开始发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也想多主体、全方位转型,开发区的空间普遍都迅速扩张。从1992年起,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开发区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开发区都开始注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立,开发区开始由单纯的工业区开始向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升级,但是生活服务设施等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开发区还不具备完整的城市功能。


(三)向城市综合区转型


1999年以后,国家为了改变东西部经济发展部平衡的现象,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内陆地区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开始从沿江、沿海逐渐向内陆分布。2000年后国家陆续将合肥、西安、郑州、成都、长沙、昆明、贵阳、南昌、石河子、呼和浩特、西宁、南宁、太原、银川兰州和南京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大多都是六七年前就开始建立,起步比较早,1999年后被提升为国家级的开发区的。


这一阶段,由于很多开发区在被提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前就已经建立,因此它们的实际开发面积大大的超过国家规定的规划面积,这些开发区的规模大大的扩展,一些开发区开始从单一的工业生产基地向兼有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区转型。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不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发展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产业聚集。例如广州、昆山、青岛分别形成化工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产业集群,而长春、重庆、武汉都形成汽车产业集群,沈阳福州分别形成了装备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可以加强开发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而且可以吸引同行业的企业将研发和生产迁移过来,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个阶段,一些开发区开始重视管理服务水平,不断的向高服务水平转变,并注重并优化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投资环境。


本文来源于:《2016-2020年中国开发区投资建设与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 开发区 转型升级 自由港 自由贸易区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