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2015年中国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形势与展望
时间 : 2016-09-13 09:08:28

2014年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增速下降,但活力不减。电子信息制造业在销售产值、进出口等方面都进入了低速增长区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开始结束高速增长,电信业增长平稳。2015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级战略的陆续出台,信息技术的跨界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为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一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步入"新常态"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1.整体规模增速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区间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速陡然下滑,第二季度企稳回升,第三季度以来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从增速区间来看,全年共有6个月增速为个位数,再创2009年以来产业增速新低。其余6个月产业增速处于10%~10.4%,低速增长常态化,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彻底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区间。计算机、彩电等成熟市场产品增速不断下滑,手机产品增速开始下降,产业缺乏量大面广的增长极。

2.细分行业领军者与追赶者角色正发生变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过去两年内是产业增长的主要领军者,但是从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由于智能手机市场正逐渐饱和,行业增速持续下滑。2014年全年增速降至16.6%,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家用视听行业和计算机行业出现缓慢增长,分别增长4.2%和2.9%,但计算机行业占全行业比重仍继续下滑。集成电路产业在政策推进下不断追赶前进,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2125.9亿元,同比增长17.2%,成为产业未来3~5年的最重要增长力量。

3.进出口负增长态势贯穿全年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的深刻影响,2014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增长由正转负,但增速不断回暖。1~12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全年进出口总额13237亿美元,同比降低0.5%。出口额7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进口额5340亿美元,同比下降2.8%。其中,电子器件出口额降幅较大,同比下降17.9%。内资企业进出口均呈下降态势,主要在于民营企业降幅明显,出口额和进口额份额分别同比下降4.0%和10.3%。

4.全行业效益有望上升

2014年,全行业实现利润5052亿元,同比增长20.9%,全行业实现利润率4.9%,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其中,通信系统设备、电力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行业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卓有成效,计算机世界巨头联想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利润增速超过10%,再创新高;家电巨头海尔通过实践"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转型战略,利润增速高达18%;70家元件百强企业利润总额平均增长25.6%;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上半年毛利润率达28%,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产业规模增长稳中趋缓

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稳中趋缓,实现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速看,下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低于20%。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6457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为全行业首位;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分别实现收入6834亿元和3841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2.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软件产品收入仍然是带动面最广的细分领域,实现收入11324亿元,增速为17.6%。

2.传统业务收入与新兴业务收入的增速呈现两极分化

2014年,传统的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1324亿元和7679亿元,同比增长17.6%和18.2%,占全行业比重同比下降0.7个和0.3个百分点。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分别实现收入3841亿元和6834亿元,同比增长22.5%和22.1%,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2.3个和1.9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比重分别提高0.2个和0.3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6457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3.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14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具体领域,国务院确定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云计算产业。贵州省等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大数据的有序发展。2015年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国家战略思路也将逐渐成形,相关战略的发布将进一步确定全国合理有序的大数据发展布局。

(三)电信业

1.电信业务收入增速与总量增速出现"剪刀差"

2014年,电信业务收入达11541.1亿元,同比增长3.6%,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149.5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移动用户大批量从2G转向3G、4G网络,4G用户新增加速。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6亿户,3G、4G新增移动用户共计18093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近1亿户,其中TD-SCDMA和TD-LTE用户总净增达到1.43亿户,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总数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45.3%。

2.宽带中国战略提升光纤接入率和高速宽带用户占比

2014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157.5万户,比上年净增减少748.1万户,总数突破2亿户。其中,8M以上宽带用户占宽带用户的比重达到51.3%,比上年末提升24.2个百分点。宽带城市建设继续推动光纤接入的普及,光纤接入(FTTH/0)用户净增2749.3万户,总数达6831.6万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达到34.1%。宽带网络显示出城乡差异和区域性差异,城乡宽带用户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宽带用户净增1021万户,是农村宽带用户净增数的7.5倍。

3.全球TD-LTE网络运营进入发展期,中国示范效应显现

截至2014年7月,共有25个国家开通41个TD-LTE商用网络,在建网络超过91张,另有29个运营商明确将于2014年下半年推出TD-LTE商用服务;累计TD-LTE基站65万,新增基站占比超过71%;6个月内新增全球TD-LTE用户超过2000万,截至8月,用户累计达4300万。

4.业务收入结构加速转型

在移动电话用户增速明显放缓和互联网应用对话音和短信业务替代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话音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下滑达5.9个百分点,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到23.5%,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有效弥补了话音业务收入的增速下滑。其中,微信等OTT业务对传统短信、彩信等消息类业务的替代作用持续加强,移动电话用户月均短信发送量下降至36.8条,移动短信业务收入降幅同比扩大13.8个百分点;固定和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成为拉动非话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手机上网流量贡献超8成。

二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特点

(一)智能终端产业进入三期叠加新时期

随着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智能终端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颠覆性创新低潮期、新产品形态分化期与新消费痛点探寻期的叠加特征显著。一是颠覆性创新低潮期。前几年的智能终端发展热潮,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核心产品,以持续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为主要动力,但自2012年起,围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颠覆性创新越来越少。二是新产品形态分化期。在手机、平板电脑创新乏力的同时,智能终端产品形态越来越多,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也使产业发展路径更加眼花缭乱。三是新消费痛点探寻期。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熟领域的新产品,还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兴产品,都很难再让用户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究其原因是对智能终端消费新痛点的把握不足。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与深度不断增强

2015年以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参与者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企业也不断加强拓展产业边界的力度。互联网厂商做手机终端,设备商强化内容服务平台,传统厂商与信息企业结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的序幕随之开启。国内企业垂直整合一体化步伐全面加快,跨界融合将成为国内移动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华为、联想等传统设备商通过与电商、渠道商和内容服务商的深度合作加快网络销售渠道和应用商店服务平台建设;百度、腾讯和奇虎360等互联网巨头通过并购等方式强化对移动应用分发源头的掌控力度,围绕移动社交、移动支付、位置服务和移动信息安全等服务强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海尔与阿里在物流领域深化合作,格力、TCL等传统家电企业加快网络营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穿线上线下隔阂,加快移动服务对传统行业的渗透速度。

(三)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新能源等领域并购投资活跃

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并购投资的最热门领域之一,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和产业加快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并购投资热潮持续发酵。2014年,我国信息技术及互联网领域并购案例近200例,并购金额超过600亿元,同比上升近50%,创32年来最高纪录,并呈现出龙头企业加速智能生态圈布局、跨界并购推进融合发展、新兴领域布局逐渐加快等新特征。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融合、加速整合和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使其并购投资活动延伸至更广泛、更高端、更绿色的信息技术领域,向具有前瞻性技术、多样化需求和广泛渗透力的细分领域展开。未来两年,信息技术产业并购投资仍将主要围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领域展开,集成电路企业将在国家和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导下加快兼并重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将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并购投资,太阳能光伏和锂电池领域则有望在光伏产业兼并重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实现整合和提质。

三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七大趋势[3]

(一)"互联网+"引领产业融合创新和变革转型

我国已拥有世界一流的互联网产业,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位居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之列。互联网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持续高速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使得互联网必然要寻求与传统产业融合,从而催生新的发展空间。201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而"互联网+"这一全新概念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以来便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互联网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积极性和引领意识,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出版《互联网+:从IT到DT》和《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等解读读物,对"互联网+"做出了不同解读,特别突出了电子商务和社交等服务和应用。《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互联网+"的四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二是着力做优存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三是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四是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11项具体行动,"互联网+"有望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业态壮大、创业创新的利器。

(二)智能制造成为两化融合的重要领域

智能制造是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智能制造也将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巨大发展空间。工业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管理需求,将推动工业软件、管理软件提速发展;工业企业的市场预测、创新研发、生产线分析、供应链优化等需求,将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产品与服务创新加速;工业企业的提高生产率、增强灵活性等需求,将加大工业互联网的研发投入,推动软硬件、网络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智能制造的主体地位更加显著,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凸显,相关政策文件和地方配套方案会密集出台,使智能制造模式创新需求和智能制造应用需求进一步旺盛,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助力。

(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智能手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增速及市场规模连续多年全球领先,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和出口国。华为、中兴、联想、酷派、小米等国产品牌稳居全球出货量前十位,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迈入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智能手机行业既有望迎来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加重、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整机利润率提高等机遇,又必将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专利诉讼风险加大、国际化发展遇阻等挑战,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重构也即将到来。智能手机企业在加强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核心技术与产品发展的关键环节,夯实并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进入务实发展期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的逐渐成熟,其发展逐渐从概念炒作向实际应用转移,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案例不断出现。"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入驻阿里云成为全国首例部署在云端的部委级应用系统;百度大数据的新产品"疾病预测"对全国各省份相关情况进行监控;民生银行推出"阿拉丁大数据分析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的实质性发展也为物联网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更智能的分析工具,使物联网不再是传感器及设备的简单互联,真正拥有分析、决策、响应能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在政务领域、公共服务行业和企业级市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开始与个人消费应用相结合,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显著增多,其重要作用将清晰展现。

(五)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和产业拓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人工智能是全球公认的尖端领域和创新前沿,有着超乎想象的广阔前景。近年来,随着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计算技术和计算模式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据分析方法的出现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演进,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涌现出突破性的新成果。随着谷歌、IBM、微软、脸谱、百度等龙头企业的巨大投入和对人造大脑、自动驾驶汽车、语音助手、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项目和产品的研发,人工智能在产业层面快速推进,逐渐进入现实生活。伴随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步伐和应用推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将更加成熟,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生态圈建设成为IT企业构筑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正从单一企业竞争演进到以聚合生态圈协同效应为主的全产业链竞争,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性凸显。从互联网公司到传统厂商,各领域企业纷纷发力开放平台,构建自己的生态圈。云服务领域,阿里云启动"云合计划",聚集东软、中软等大批知名IT服务商,打造一站式云服务平台;腾讯云将云服务与开放平台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涉及用户引入、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的"生态圈";浪潮通过云智联盟和云海战略构建"云伙伴"生态圈。智能终端领域,小米以硬件为基础向软件与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打造"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圈;百度、京东等企业积极布局终端、内容等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圈,向生态型公司发展。在软硬件结合更加紧密、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业务领域加速融合背景下,生态圈建设将成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七)自主信息技术产品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安全事件多发,安全隐患频频暴露,我国通信网络核心基础设施和金融、交通、能源、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被渗透、被控制的安全风险持续加大,对安全可控的要求不断升级。近来,国家层面针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种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安全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全面布局,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投入巨大,并初步形成了一定成果。预计2015年,以自主核心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平台为核心,我国将在对信息安全影响巨大的计算机整机、工业控制、网络设备等关键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自主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将在重点行业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四 2015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经济环境继续走弱,产业逐渐进入低速增长期

2015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美国经济稳定增长态势显现,但是,受美国等国量化宽松货币退出的不确定性影响,全球经济景气程度依然低迷。上半年,我国出口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主要受外需持续低迷、传统竞争优势减弱、部分主要市场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幅度贬值等三重压力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形势仍将面临较大挑战。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显著下滑,据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预计,全球IT支出为3.6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其中,美元升值是IT支出趋缓的主要因素。由于产业缺乏量大面广的代表性产品,预计下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仍将保持低速增长,产值增速约10%,出口增速也将维持低速增长。综上,产业将整体进入10%以下的低速增长区间。

(二)国家级重要战略密集出台,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为代表,一系列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跨界融合、互联网创业创新等热点和难点的国家级战略出台,标志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制造2025》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主线,明确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方针指引。同时,我国宏观经济下行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出现巨大反差,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通过融合发展来培育新业态、新的增长点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使得"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赢得了高度关注。在贯彻执行上述国家级战略的过程中,应抓紧培育和壮大信息技术领域与各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我国企业资历尚浅,应向IBM、英特尔等老牌IT巨头学习企业发展和转型经验[4]。

(三)可穿戴市场结束酝酿期,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亟待丰富

2015年,以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为代表,基于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可穿戴设备新品层出不穷。Apple Watch是第一款基于iOS系统的智能手表,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位了智能手表,并作为智能可穿戴行业的标杆产品引领了新的潮流。2015年,基于安卓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不断推出,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西班牙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华为以"更美好的互联世界"为主题,将新品发布重点从智能手机转向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设备,一举推出了智能手表Huawei Watch、智能手环TalkBand B2和智能音乐运动耳机TalkBand N1三款可穿戴设备及配件设备,赢得了世界关注。当前,如何突破可穿戴产品的应用场景缺乏、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成为了当前可穿戴市场发展的重要挑战,也是推动可穿戴市场爆发的重要前提。

(四)工业互联网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初现成效

工业互联网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优化高效,推动生产模式发生新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青岛红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服装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执行、物流配送等系统互联互通,组建了以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同时利用跨境电商直销平台,将全球顾客的服装定制订单需求实时反馈到生产环节,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生产,在轻纺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红领从2014年以来却实现了业务同比增长150%。工业互联网充分整合与利用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和价值体系发生新变革,服务化转型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三一重工、潍柴动力、中车等企业依托互联网实时采集装备动态运行情况和工况环境数据,并运用大数据手段分析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预测设备性能衰减并提前安排维护,将业务范围从单纯装备的制造和销售向装备远程监控与维护服务拓展,实现了价值链的提升。

(五)汽车行业加速转型,与互联网跨界合作进一步升级

201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性进展。3月12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宣布,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将共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开发、服务运营、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促进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ICT企业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与整车企业在芯片、操作系统、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车联网等各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当前,ICT企业为整车企业开展针对汽车电子和车联网的芯片、操作系统、车联网等技术与应用的开发活动,而整车企业也在开展基于ICT技术的零部件制造、组装,整车集成、测试等设计与制造活动,在此基础上,ICT企业和整车企业有望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

五 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

有步骤、有部署地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尽快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战略,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渗透,增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快国内金融、汽车制造、电力、铁路等领域的企业互联网化进程。当前,国内企业在云计算的技术和设备方面已经基本具有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在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也都具备实现去"IOE"的基础条件,因此应积极推动我国各行业领域应用的国产化替代。

(二)统筹布局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等电子基础产业[5]

进一步制订与贯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实施细则。统筹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及地方集成电路的资金使用方式,明确基金使用的边界,引导更多市场资金投入集成电路相关行业。注重平板显示行业资源整合,推动资源聚集以提升整体效能,防范盲目建设和低水平建设,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产业基础的企业投资,引导投资主体进一步集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广播电子器件、高频器件等长期薄弱元器件生产能力,推动刻蚀机等高精尖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快气相外延生长(MOCVD)等自主设备的市场推广,充分挖掘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集群和区域新增长极

通过贯彻落实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环渤海等优势地区的集聚效应。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

(四)引导发挥龙头企业的战略性作用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并在全球居于重要地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一流实力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在汇聚与整合发展资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要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提升,就必须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以之为引领、为核心,打造企业集团,形成业务间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战略并购,实现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竞争较为激烈,骨干企业多,但龙头企业不突出、集中度不高,甚至已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领域,更要通过推动并购的方式使骨干企业达到必要规模,为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集中投入创造条件,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级大企业。

(五)丰富新兴产业发展的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对于互联网电视、视频带来的数字内容管理,需迎合智能终端多屏合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适当放松监管范围,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自主发展的机遇。二是面对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新兴行业领域,应尽快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责,统一统计口径、建立标准、明确产业归属,便于实施高效、集中、科学的管理。

(六)推进电子信息企业跨界并购和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在此新形势下,谁先突破既有领域,形成基于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谁就将率先确立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更能够借助在新进入领域中的优势巩固自身的行业领导地位。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渗透融合不断促成产业间交叉创新,也将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应加强对企业跨界并购、跨界发展的研究,梳理企业发展需求和现阶段存在的限制与障碍,特别是对传统产业、传媒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行政审批等进行深入分析,出台有效措施,为电子信息企业开展跨界并购提供支持。

(作者:罗文)

关键词 :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