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中国林业信息化“十二五”进展和“十三五”展望
时间 : 2016-09-08 12:51:46

一 中国林业信息化"十二五"工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林业信息化呈现快速推进、全面发展、亮点频现、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信息化水平和业务支撑能力大幅提高,有力提升了林业现代化水平。

(一)达成智慧林业新共识

经过几年来的持续努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已成共识。一是智慧林业顶层设计先行完成。在《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印发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编制了《"互联网+"林业发展规划》《中国林业云行动计划》《中国林业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北京、吉林、湖南、湖北、四川等28个省区市相继发布智慧林业发展规划,作为智慧林业的建设指南。二是智慧林业动员部署全面跟进。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每两年召开一届,确立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五个统一"的基本原则和全面推进智慧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全国各地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按智慧林业总体要求部署开展工作。全国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三是智慧林业重点项目深入推进。金林工程、林业一张图、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示范、自然空间信息库、OA群、卫星遥感平台、北斗示范应用等智慧林业工程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江西、陕西、贵州等省开展了云计算试点建设,河北、湖南、青海等省启动物联网应用项目,北京、四川、贵州等省市积极打造林业大数据,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建设,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等省积极参与北斗示范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发展,智慧林业进程积极推进。四是智慧林业试点示范成效显著。相继开展了四批次的示范建设,形成由12个示范省、36个示范市、65个示范县和25个示范基地组成的信息化示范体系,实现智慧林业各业务领域全覆盖。湖南林地测土配方、江西林权交易平台、吉林森工"森林眼"、河南林业综合执法平台、贵阳生态云计算平台等一大批示范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示范建设全面铺开、示范成果向全国辐射、示范领域向基层深入、示范技术向智慧迈进的格局,各地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赶有目标。五是智慧林业标准制度日臻完善。制定了《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了5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北京、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形成了标准规范体系,河北、江西、山东、甘肃等省建立了完备的制度体系。林业信息化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六是智慧林业机构队伍逐步健全。29个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独立的信息化机构,北京、河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山西等8个省区市成立了市、县级林业信息中心。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硕士、博士、留学归国人员占比逐年递增。联合有关高校建设林业信息化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培训班,显著提升了信息化能力,凝聚了智慧林业发展合力。

(二)打造林业政务新平台

建设了上下贯通、纵横交错,集自动办公、信息发布、网上办事、互动交流、大数据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林业政务新平台。一是打造公共服务外网平台。建设了中国林业网4.0,科学构建了走进林业、信息发布、在线办事、互动交流四大版块,整合新增了100多项便民服务资源,创新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特色鲜明"的林业站群体系,子站已达到300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日均信息发布量100万字,日均访问量100万人次。开设了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形成了政务公共服务的移动互联平台。河北、吉林、四川、云南等省积极推进网站群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互联网影响力。辽宁、吉林、湖北、广西等省区实现省、市、县三级审批业务一体化管理,向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打造智能办公内网平台。建设了集工作、信息、学习、生活和交流五大平台于一体的网络化办公大平台,实现了办文、办会、办事等政府机关主要工作的在线办理,建设了移动办公系统,搭载了涵盖财务管理、卫星遥感、资源监管、基础数据等类别的26个核心业务系统。北京、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等大多数省区市实现了网上协同办公,林业行业开启了无纸化、移动化、快捷化办公新时代。三是打造上下贯通专网平台。向上接入了中办、国办,向下联通了各省级林业部门和重点市县林业局,建成了集传输文字、视频、语音等各类数据于一体的高标准信息高速公路,为各业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运行提供稳定安全的传输通道。辽宁、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全国2/3的省区市实现了省、市、县专网全覆盖。大大提升了办公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四是打造林业大数据决策平台。开展《中国林业大数据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林业大数据的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林业数据内容及其关联性进行深度挖掘,从互联网抓取海量数据进行态势分析,编发《林业大数据》专题报告,进一步提高林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为林业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注入生态建设新动力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催化作用,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信息化支撑。一是林业家底一图展示。"全国林业一张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林地、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及统计信息汇集,并形象地展示在一张地图上,实现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数据业务整合,将林业家底逐步落实到省、市、县及山头地块。二是资源监管多维动态。以地理信息技术(3S)[1]为基础,以物联网监测为手段,以云计算平台为核心,实时采集林业资源多维动态数据,强化监管,促进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河北、辽宁、山东、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均建立了林业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林业资源多维化、动态化、数据化管理。三是生态修复科学有序。建设了营造林管理等生态修复系统,形成对天保、退耕、三北、长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全过程、一体化信息管理。湖北、四川、宁夏等省区建立了天保工程管理系统,湖南、甘肃、陕西等建立了退耕还林管理系统,福建、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建立了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辽宁、河南、湖北、浙江等省建立了营造林管理系统,上海、吉林、广东、青海等省市实现了全天候自然保护区监管。四是应急管理智能高效。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林业应急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建设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林业灾害的有效防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河北、浙江、广东、广西、甘肃等建立了森林防火管理系统,北京、湖南、四川、重庆、新疆等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护系统,福建建成了"三防"一体系统,实现远程防治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执法监控。

(四)提供林业改革新引擎

信息技术在厘清资源产权、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区致富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一是精准确权。利用"3S"技术对林地精准勘界,将林农的山场地块精确固定在电子地形图上,有效避免以往因"三定"粗放、四至界限表述不清造成的林地勘界纠纷。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建立了完整的林权地籍信息库和农户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库,创立以林权地块为单元、户为单位的森林资源经营、资产评估体系,明确山林产权及其动态价值,减少了林权归属、资源价格、生态补偿等纠纷,实现林地数字化勘界、科学化确权、精细化管理。二是盘活资源。打造了规范、透明的网上林权交易平台,维护交易各方的权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转化,吸引社会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进入林业产业开发,加快林区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步伐,进一步激发林农"耕山"热情,成功实现从"砍树"到"看树"的转变。陆续建成了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中国绿色融资担保网,形成了辐射全国的林权交易市场。三是智慧生产。林地测土配方、智慧苗圃、智慧果园、电商平台等,为林农在育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流程信息服务。河南的智慧果园、安徽的智慧苗圃、北京的智慧林场等,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生产全过程,准确掌握土壤肥力、温湿度和植物健康状况,更好地提高了林产品产量质量。四是网络营销。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果子熟了"大数据系统、"微商"平台等,拓宽销售渠道、改变销售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林农收益。龙江森工、长白山森工等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设了森林食品电商平台,有力地推动当地林农、林企创富增收。浙江"义乌购"更是成功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森博会--"网上森博会"平台。

(五)营造生态文明新氛围

借助全新的展示方式、新颖的普及手段、多元的文化活动、新兴的文化业态,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工夫,共同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一是多维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网,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国优美的自然风景、精美的人文景观、最新的生态理念等,绘制一幅幅美丽绝伦的画卷。同时,精心打造网络微社区,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二是多形式打造生态文明平台。建立中国信息林,全景网络再现,如同身临其境,享受林中漫步,倾听自然之音。开展网上植树活动,实地造林,虚拟呈现,实时了解"手植林"的动态状况。打造中国林业网络博物馆、网络博览会,体验一叶扁舟遨游林海的惬意。三是多手段展现生态文明观念。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向公众普及"森林兴,文明兴"的观念。策划了"中国植树节""国际森林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专题活动,向公众传播生态保护、低碳生活等理念,为秀美山川增绿添彩。四是多视角开展生态文明活动。每年均积极举办网络生态文化大赛,涌现一大批优秀的生态文化作品。黑龙江、吉林、甘肃等省开展文学、摄影等赛事,让生态文化更好地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充分认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五是多方式催生信息消费渠道。开发了林业工作站岗位培训等在线教育平台,已注册近9万学员,日均点击量超过6000人次,在线教育成为林业人学习的新方式。启动了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项目,促进传统纸质出版向现代数字出版转型,林业出版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网站、"三微"、APP、中国林业数字图书馆、中国林业数据库等为公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信息,丰富了林业信息消费内容,拓展了林业信息消费渠道。

(六)成为国家信息化新亮点

随着信息化的演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热潮,创造了数个"第一",实现了多个"突破",填补了多项空白,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新亮点。一是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研究、发展信息化重大战略过程中,林业信息化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继自然空间信息库、"金林工程"、林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之后,2015年,林业信息化工程先后被列入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十三五"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中。三是成为展示林业新形象的名片。通过快速发展,林业信息化成果纷纷成为国家信息化优秀案例,越来越频繁的见诸报端、出现在各大论坛和会议上。林业信息化的成就,吸引多家机关单位前来参观、调研、学习。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林业影响力、展示林业新形象的名片。四是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典范。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在中央部委排名中,由2011年首次进入前10名到2014年位列第2名,连年攀升。多次荣获中央部委"优秀政府网站奖""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等,并获得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新媒体融合发展领先奖、政务微博卓越奖等。有关成果荣获"十佳电子政务效能管理优秀应用案例""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先后荣获了上百项殊荣,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湖南、辽宁、北京、湖北、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河南、浙江、甘肃等成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佳单位。

二 中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正快步迈入信息社会,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的攻坚时期,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心系全局审时势、高瞻远瞩谋发展,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信息化建设提升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实现林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我国林业管护面积广达80多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多数林区都处于地理偏远、条件恶劣、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偏远落后地区。地理阻隔、交通不便、环境艰苦的难题,长期困扰林业现代治理。在这种现状之下,迫切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林业治理理念;迫切需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林业治理效率;迫切需要依托信息高速公路,改变林区面貌;迫切需要通过多元信息服务,盘活林区产业;迫切需要实施信息惠民,帮助林农致富。通过不断提高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林业各项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解放林业生产力,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实现创新增长,可以走出一条资源增长、生态良好、职工增收、林区和谐稳定的林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更好地履行国家、人民给予的职责。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和关键手段。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我国将在本世纪中期全面实现现代化,信息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全方位的信息化,信息化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没有林业信息化,就没有林业治理现代化,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和重要手段,对提升林业管理水平、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经营水平、促进生态文化传播和提高人员素质、推动科技进步都具有关键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现代化建设需求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保障水平,切实提高林业智慧感知能力、智慧决策能力、智慧管理能力、智慧服务能力,可以切实推动林业管理从粗放落后向精细科学转变、林业生态从消耗型向可持续转变、林业产业从低效向高效转变。

"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形式,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李克强总理指出,"互联网+"对提升产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将发挥关键作用。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11个发展领域中,国家林业局是现代农业、益民服务、绿色生态3个领域的重要负责部门,基本涵盖了林业主体业务。我们要结合新时期林业深化改革和创新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将"互联网+"作为推动"十三五"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利用"互联网+"理念和创新成果,提升林业政务管理、资源监管、生态修复、林业产业等核心业务的现代化水平。

林业信息化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林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大家高度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对新形势下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时代紧迫性、战略重要性和发展关键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林业信息化是信息化部门的事,不愿意、不主动思考谋划林业信息化工作。二是部分单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融合性、创新性还不够,满足于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定式。三是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各自为政、安全无序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各单位一定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务必倍加珍惜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务必倍加用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和宝贵经验,以"互联网+"为契机,以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为目标,精心谋划安排好"十三五"林业信息化发展各项工作。

综合以上分析,"十三五"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实现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决策、智能型生产、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立体化感知,为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强大支撑。到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0%,其中,国家级林业信息化率达到90%,省级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0%,市级林业信息化率达到70%,县级林业信息化率达到60%。

1.互联网思维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立足信息时代,广大林业工作者要善于应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以创新思维谋思路,以融合思维促发展,以用户思维强服务,以协作思维聚力量,以快速思维提效率,以极致思维上水平,打破阻碍、开放包容,对全球开放、对未来开放、对全社会开放,建立共建共享的参与机制和创新平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拓宽林业投入渠道,让所有关心林业、热爱生态的人,让所有有志于参与林业建设的社会力量,都参与到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来。

2.大数据决策

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林业基础数据库和其他数据资源、互联网动态信息,整合开发各类决策系统,建立一体化的智慧决策平台,实现林业各类数据信息实时采集、规范加工、聚类存储、深度挖掘、主体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为林业重大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模型,及时发现战略性、苗头性和潜在性的问题,自动化、智能化分析预判林业各种情况和趋势,提高林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

3.智能型生产

以国家"互联网+"战略为契机,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生产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理念创新、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推动林业生产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引入O2O、PPP、电商等模式,加速物品、技术、设备、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领域的流动,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打造林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林业生产提供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多元信息、技术服务,使农民不懂科技也能成为行家里手、足不出户也可知晓行情大势,促进林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盘活林业资产、激发林区活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全面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

4.协同化办公

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以高端、集约、安全为目标,打造林业各领域、各环节、各层级智能协同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全覆盖、智能化的林业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化办公、规范化办公、高效化办公、移动化办公,实现林业全球化办公、全过程管理,有效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5.云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一规划、集中部署,打造中国林业云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林业数据高效交换、集中保存、及时更新、协同共享、价值挖掘、安全运营,形成林业全时空、全媒体信息服务,林农、林企、林业组织、林业管理部门和社会公共等随时随地可在云端共享权威、全面、个性化的林业信息、知识及服务,实现优质高效、便捷普惠的目标。

6.立体化感知

按照超前发展、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林区无线网络、林业物联网、林业"天网"系统、林业应急感知工程等感知网络建设,形成全天候、立体化的全国林业自动感知、万物互联网络,实现林业资源、生态工程、应急灾害、林业产业等数据信息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可视化应用。结合北斗实时数据,依托电子政务内外网,各级林业部门实现对林业资源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

三 中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工作重点

面对"互联网+"这个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最大的风口、最大的发展机遇,林业要有所作为,就一定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上。

(一)不断深化"互联网+"林业改革,实现资源增长、林农增收

利用"互联网+",完善和盘活林业资源资产,实现林兴民富。一是建设林权交易平台。对全国林权信息实行多级联网管理,开展林权交易、林业产品、林业金融、林业碳汇等业务服务,实现全国林权服务在统一平台上流转交易,扩大交易品种和范围,盘活林业资源资产,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二是加强资产动态监管。对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资源资产基础数据采集入库并实施动态监管,对森林抚育、资源资产、企业改制等进行全程监管和绩效考核,确保资源资产只增不减。三是建设智慧林区。加强智慧林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林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智慧林区,提供林区政务、林区服务、林区生活及林区生产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提升林区民生质量。四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打造智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物联网应用,建立公平、透明、开放的林业旅游业监管体系,全面提高林业旅游业发展的预测预警、重点景区市场动态监控分析能力,提升旅游体验和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行业形象和综合效益。

(二)全面推进"互联网+"资源监管,实现生态保护无缝连接

推动互联网与生态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实现生态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一是推进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整合已建的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中国林业云的集森林资源监管、湿地资源监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形成一体化、立体化、精准化的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实现国家对林业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二是加强智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整合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监测数据,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开发利用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三是推进林业大数据开发工程。打造林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林业资源数据库和林业产业数据库,利用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林业各监测专题的遥感信息、公共信息、基础信息、专题信息及政务信息等的整合,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强化林业资源要素资源的集聚利用,实现全国林业资源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充分共享及深度计算,提升预测预警及宏观决策能力。四是开展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物联网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完善林业生态监测研究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对森林、湿地、荒漠三大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观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积极开展"互联网+"生态修复,实现生态建设科学有序

利用互联网提升营造林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营造林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工程核查监督,有效促进工程管理科学规范。一是加强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升级工程建设。通过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对造林的各个环节进行核查和监督,实现营造林管理现代化,提高营造林绩效管理水平,为科学造林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完善的感知分析系统,实现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实施效果及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整合重点工程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智能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实现立项、启动、执行、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及时准确掌握重点工程建设现状,提高工作绩效和监管水平。三是加强"互联网+""一带一路"建设。根据国家打造"西部绿色长廊"的战略构想,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利用云技术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科技交流,加强区域协作,发挥林业生态功能,服务"西部绿色长城"建设。

(四)深入实施"互联网+"应急管理,实现生态灾害安全可控

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监控感知体系,加强生态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升生态灾害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一是打造林业应急感知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视频监控系统,提高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实现林业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基于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可视化、精确化应用,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和水平。二是推进应急监测预警物联网应用。推进森林火灾、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物联网应用,完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指挥调度能力,有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北斗示范应用。建设北斗林业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开发结合林业业务特色的终端产品,形成北斗导航在森林资源、防火应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新模式,实现国家、省、市、县的多级联动应用。

(五)大力拓展"互联网+"林业产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互联网+",构建林业生产经营新型模式,通过互联网培育林业产业新业态。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竹产品、生物质能源、碳汇等产业领域,立足现有林业企业和产业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O2O新模式,培育产业新业态,促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着力突破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开展林木种苗、木材采存运销、林产品认证及质量监管、林业行政执法物联网应用,建立完善的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采伐、运输、生产、仓储、配送、销售等全过程的数据可追溯、质量可监控、信息可查询。三是建设林业智慧商务工程。加强林业智慧物流系统和林业智慧物流园建设,构建市场信息畅通、规范、高效的林产品流通新模式,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加快智慧林业两化融合。以企业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提升林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加快推进林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林业企业生产管理精细化、林产品质量监测实时化,全面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管理水平及产业竞争力。五是建设国际林产品贸易投资平台。构建大消费、大市场的"大国经济效应",发挥林业优势和潜力,积极推动国际林产品贸易与林业投资。通过跨境林业信息交流服务、跨境林业技术交流服务、跨境林业投资综合信息服务、跨境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林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提升我国林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六)持续创新"互联网+"生态文化,实现生态事业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优势,培育新型生态文化业态,构建林业生态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加强生态文化及其理念交流。一是打造林业全新媒体。加快推进新媒体发展建设,综合运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等各种新媒体,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实现生态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圈,引领全社会生态文化新潮流。二是创新生态文化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绿色文化,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文化业态。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创新林业生态文化传播方式,拓展大众参与途径,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氛围。三是发展智慧林业文化馆。加强智慧林业文化馆建设,包括智慧林业数字图书馆、智慧林业网络博物馆、智慧林业文化体验馆等,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多屏跨界,提高人林互动水平,全面展示林业生态文明成果。

(七)切实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林业治理阳光高效

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加快互联网与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是加强中国林业办公网升级改造工程,开展智能办公。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功能齐全的云办公系统,集成政府管理,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及协同性。二是推进中国林业网站群工程建设,开展智能服务。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各领域、各渠道的服务资源,实现林业系统间资源集成共享、统一协同,构建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林业网站群,为民众提供场景式、个性化服务。三是推进中国林业云创新工程建设,开展智能监管。建成全面统一的林业云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应用服务、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资源共享,实行集约化建设、管理和运行。四是打造智慧林业决策平台,开展智能决策。整合现有的各类决策系统,建立一体化的林业大数据决策平台,对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建立决策模型,评价和优选各种决策方案,提升智能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八)科学构建"互联网+"基础能力,实现林业要素万物互联

巩固和加强林业宽带网络及感知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基础支撑能力。一是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国家林业信息专网的升级改造,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的林业信息专网,打造统一的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系统和快速传输大数据量的遥感影像、GIS数据、音视频数据等需要。二是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林区的通信能力及监测管理水平,形成高速接入、安全稳定、立体式无缝化的覆盖网络,为林区管理服务部门及公众提供无线网络服务。三是建设"天网"系统。完善由智能传感、宽带无线、卫星导航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打造一体化林业感知体系。四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优先建设一套以智慧林业标准、制度、运维、安全等为核心的综合保障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保障智慧林业建设安全运营。

四 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是关系到林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到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下一阶段,应通过做好"加减乘除",确保"互联网+"林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一)做好"加法",众创众筹,共建共享

"互联网+"时代是众筹、共享的时代,"互联网+"林业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升级版,也可以说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事关林业发展全局,涉及林业建设各个层面,不能只靠林业信息化部门独立支撑,全行业都要积极参与,做到人财物力全面"加上",共同建设。一是加强领导。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将信息化纳入核心业务体系,提高到林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高度,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强化应用、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务求实效。二是合力众创。要积极拓展互联网思维,按照"互联网+"林业规划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将一切有利的资源要素都汇聚到"互联网+"林业建设的统一构架上,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形成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的"互联网+"林业发展之势。三是广泛共筹。在争取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稳定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投资和公众支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拓宽融投资渠道,创建多种参与平台吸引公众共建共享。同时,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把钢用在刀刃上。

(二)做好"减法",避免重复,杜绝浪费

"互联网+"时代是开放、共享、智慧的时代,要坚持"五个统一"原则,避免"烟囱"壁垒、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杜绝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融合创新、智慧协同、合作共赢的"互联网+"林业发展环境。一是统筹发展。按照"十三五"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十三五"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纳入到各级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和各级林业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和各地方林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督导考核。全国上下着眼于林业现代化建设大局,摒弃部门利益,统一思想、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共同提高。二是数据共享。互联网时代的密码来自于海量的数据,大数据就像四个世纪前显微镜的发明一样,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监测大自然的仪表盘。"必集大成,才得智慧",孤立、零散的数据是无生命的,只有多维动态数据的大量积累、开放共享,才能通过数据挖掘产生智慧,通过数据分析洞悉事物本质。当前,林业治理正在由经验管理向数据治理发展,要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有序治理、产业良性发展,首先要打好数据基础,加强全国林业大数据战略研究,顶层统筹、底层盘活,建立全国林业数据库建设的统一规范和长效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各类林业数据共享共用。三是成果共享。林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来之不易,是全国林业人的智慧结晶和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虽然各地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贡献有大小,但要以大局为重,加强交流合作,加速成果共享,共同推动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快速提升。研究制定信息化成果共享机制和管理办法,促进各领域优秀成果的推广共享,通过更广泛的应用,实现成果增值。

(三)做好"乘法",聚合发展,倍增效应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行业在线化、数据化,但"互联网+"林业的在线化不是简单的业务上网,而是要实现林业治理在线化、社会化;数据化也不是传统的数字化,而是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治理。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各资源要素,通过互联网实现系统耦合,产生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最终形成功能强大、运转良性、充满活力的智慧林业治理新生态。一是聚合效应。"互联网+"林业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一种化学反应,会产生裂变聚合效应,肯定是1+1>2,催化数据流通运转,激活信息能源,提升林业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倍增效应。互联网与传统业务融合是新的"信息能源",将会催生新的管理方式和产业模式。像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一样,"互联网+"林业将赋予林业强大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林业治理方式,显著提高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三是慧治共治。"互联网+"林业基于互联网及其创新成果,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驱动、林业要素万物互联、立体感知的现代林业慧治体系,打造林业系统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林业现代化共治平台,集中林业信息资源,汇聚社会智慧力量,凝聚全国民心民智,实现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促进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做好"除法",统一平台,安全有序

"互联网+"的内涵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互联网+"林业将推进全国林业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构建全国统一管理的涵盖基础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大平台,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有序发展。一是统一平台。基于资源共享的框架,重点打造一个全国统一的内外网平台,将林业信息化应用系统整合在这个统一平台上,便于全国用户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各项业务管理,并实现林业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二是统一运维。树立全局意识、长远观念,实行内外网全国统一部署、统一运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应用整合。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保障框架内,采取集中监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规范服务的方式,实现运维人员、运维资源、运维技术、运维过程的统一管理,保证内外网平稳、可靠、畅通地运行,并大幅度降低管理和运维成本。三是安全有序。要强化网络、网站、各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强运维精细化管理,保障运维安全有序。落实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及时研究和整改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突发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加快林业信息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加强标准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提高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执行能力。

(作者:李世东 邹亚萍 张会华 袁传武 谢宁波 罗)

关键词 :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