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1亿、10亿、1万亿:数说阿里数字经济的韧性与潜力
时间 : 2020-05-25 00:58:57

97e66381c7524a1f9a529e2f14ea8084.jpg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引发全社会热议。稳住市场主体、保住就业民生,就能留得青山;发掘消费潜力、释放数字化转型活力,必能激发未来潜能。


  疫情以来,阿里巴巴通过“春雷计划”等一系列抗疫和转型举措,致力于帮扶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中国1亿多市场主体,满足阿里平台近10亿消费者需求,实现2020财年1万亿美元交易额里程碑,并在今年再造1万亿人民币商品交易额新增量。


  1亿主体、10亿消费者、1万亿交易额,阿里巴巴坚信“小就是美、小就是强”,每一个微小的社会经济细胞,都展现了坚强韧性,都蕴藏着巨大潜能。


  1亿多市场主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小微企业约有3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8000多万户,这1亿多市场主体受全球疫情影响,迫切需要帮助,扩内需、稳外贸、助农兴农迫在眉睫。


  越是危机时刻,阿里和中小企业的连接就越紧密。4月7日,阿里巴巴时隔11年再次启动扶助中小企业的特别行动——“春雷计划”,出台五大方面16项扶助措施,旨在通过发挥数字化能力,帮助中小企业不仅渡过眼前之“危”,更要找到面向未来之“机”。


  一个多月来,“春雷计划”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呼吁在全国得到响应,阿里已与十余个省市签约成为数字化战略合作伙伴、“爱心助农”帮助十余万吨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零售通“滴灌式帮扶”盘活600万小店、数十万外贸工厂加速转内销、阿里各平台提供超2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


  上亿市场主体就是中国经济的青山,数字经济时代就是全社会共同面向的未来。


  近10亿阿里消费者:不断为中国经济造风


  “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强调。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有助于保住就业和民生;而近10亿阿里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通过一张张订单,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


  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年度活跃消费者达9.60亿,这给中国经济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消费广度和深度。并且,疫情后线上经济率先复苏,3月份淘宝日活跃用户数就超过去年12月疫情爆发前高点,成为消费活力回归的引擎。


  暖意来自中国巨大内需市场的韧性,也来自阿里持续“造节”带来的消费意愿和信心。在3月5日到3月8日的天猫“38女王节”期间,超过20000个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目前,疫情后全国最大购物节“天猫618”即将开启,政府、平台、商家将联合发放今年来最大规模的超百亿现金消费券和补贴。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日趋向内需驱动转型,消费已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2019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9%。


  经历过疫情的消费者,也比任何时候都更能理解,每一单消费都对应着一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支撑起一个家庭。消费回暖,经济才能回暖,10亿阿里消费者,正在通过消费带动上亿小店、商家、工厂全面运转。


  1万亿美元交易额:数字经济新里程碑


  阿里巴巴22日发布的财报显示,虽然面临疫情挑战和汇率波动,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商品交易额(GMV)依然突破1万亿美元。


  当晚,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分析师电话会上表示,在2021财年,阿里巴巴将至少再创造1万亿元人民币商品交易额新增量。交易额破万亿美元、今年再造万亿人民币新增量,这既是数字经济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坚强任性和巨大潜能的证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疫情加速了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在上半场,“阿里式抗疫”向全社会开放的数字化能力,成为了疫情下生活、抗疫、复工须臾不可离的新基础设施;在下半场,“数字基建就是新基建”成为转型共识,数字基建是企业面向未来的布局,得数字化者得发展先机。


  张勇3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抓住数字新基建的机遇》指出:“数字基建将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他强调:“只有夯实数字化基础,完善智能化发展生态,企业才能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助力我国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5bab65a67edd401bb166606a66e0e713.jpg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关键词 : 中国产业,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产经网,产经信息网,产业,经济,信息,时政,新闻,舆情,特色小镇,文化艺术,精准扶贫,行业,县域经济,县域,中国制造,制造,金融,评论,分析,农业,旅游,企业,要闻,动态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