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研究报告网!
客服热线:14775455454    在线QQ:371962399
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二)
时间 : 2017-06-30 00:03:08

第五章 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建立完善县区内片区联动机制,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设施、课程、师资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增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教育,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改革工程、高校软实力提升工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工程,努力创建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和学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鼓励支持省内高校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省校合作、对口支援活动,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节 健全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服务,实施"健康甘肃"战略,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全省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1人。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血液净化、母婴重症救治、康复、精神病、老年病等医疗服务水平,加大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覆盖乡镇的远程医疗系统。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改善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省部级食品药品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引导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快社区和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对达不到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场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建成并开放省科技馆,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加强基层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体育健身圈"等工程,加快社区、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构建和完善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体系,加快推进甘肃省体育馆、七里河体育场改建等重点体育项目。

第四节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等工程建设。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分流职工、复转军人等为重点,落实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落实普惠性就业政策,激活创业创新主体,通过加强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力资源输出、劳动力培训等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工伤、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市县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金保二期工程,加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至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和应急救助、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普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第六章 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着力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制约,继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支撑能力。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全省交通互联互通建设,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完善省域内交通网络和城际交通,打造战略通道和区域交通枢纽。实现市州民航全覆盖,市州有铁路、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基本建成互联畅通、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支线航空为骨干的高品质快速干线交通网,建设以干线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的普通干线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辐射全国,沟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基本覆盖市州的民用机场12个,大力推进通用机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由农村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道构成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客运系统。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7200公里。

构建以兰州-白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张掖、金昌-武威、临夏、合作、定西、陇南、敦煌等地区性交通枢纽为支撑,县乡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一主三副、多极多点"交通枢纽体系及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场站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

专栏5 交通重大工程

1.铁路:加快建成宝鸡-兰州客运专线,兰州-重庆、敦煌-格尔木、兰州-合作、银川-西安铁路及干武铁路增建二线;积极推进中卫-兰州、兰州(中川)-张掖铁路三四线、敦煌客运专线、定西-平凉-庆阳、西宁-合作-成都、兰州-天水、环县-海原-中川机场、庆阳-黄陵、长庆桥-庆阳、天水-陇南、酒泉-额济纳旗铁路、宝鸡-中卫铁路增建二线、西安-平凉铁路增建二线、将军庙-三塘胡-柳沟铁路、金阿线红阿段以及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兰新铁路陇海既有铁路线路改造、平凉至中卫铁路改造等铁路建设工作。

2.高速公路:重点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快兰海高速临洮-渭源-武都段、连霍高速兰州南绕城段、京新高速白疙瘩-明水段、银昆高速彭阳-大桥段、柳格高速敦煌-当金山段、乌玛高速景泰-中川机场-兰州段(兰州中通道)和合作-碌曲段、银百高速甜水堡至罗儿沟圈段、平绵高速平凉-天水段和武都-九寨沟段、张汶高速张掖-扁都口段和赛尔龙-郎木寺段等国家高速公路;加快地方高速公路与国家高速公路联网建设,积极推进兰州北绕城东段、金昌-阿拉善右旗、打扮梁-庆城、白银-中川机场、舟曲-迭部等具备省际通道功能和通县功能的省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3.国省道及农村公路:重点推进G312、G316等瓶颈路和断头路建设;积极实施新增国省道升级改造和通乡连镇普通国省道建设,加快推进口岸公路、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交通扶贫主战场,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

4.机场:加快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及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建成陇南成州机场,新建平凉机场、武威机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和张掖机场扩建,开展临夏、白银、定西、临洮、夏官营等支线机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5.交通枢纽:建设兰州国家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编组枢纽等。实施兰州新区综合客运枢纽、临夏客运中心、陇南综合客运枢纽、嘉峪关市综合客运枢纽中心等14个市州客运枢纽建设;建设兰州货运西站、兰州新区公铁联运现代物流园、平凉西综合物流中心、嘉峪关国际港务区等一批货运枢纽及物流基地项目。

第二节 改造提升水利基础设施

深入实施全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节水工程、重大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和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流域水资源统筹配置,保障重点城镇、工业园区用水需求,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积极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加大防洪和沟道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实施,着力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专栏6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1.引调水工程。建成引洮供水二期、兰州水源地、临夏引黄济临、庆阳葫芦河引水、酒泉马鬃山镇供水、瓜州县柳园及柳沟引水等项目主体工程。推进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白龙江引水工程、引哈济党、引大济西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

2.重点水源工程。建成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武威市毛藏寺、黑河黄藏寺水利工程、张掖市红山湾、庆阳市小盘河、陇南市磨坝峡等中型水库和庆阳市五台山、莲花寺等小型水库。开工建设平凉市新集、盘口、陇南市宋家湾等一批中型水库工程。加快庆阳市马莲河水利枢纽、碌曲县青走道、兰州新区高窑、酒泉市洪水河和讨赖峡、天水曲溪等水库前期工作。

3.城市及产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金昌市备用水源,平凉市、陇南市、临夏州城区供水工程,清水、庆城、宁县、玛曲、碌曲、西和县城及张家川县东部供水等工程。实施武威市城乡融合黄羊土门组团、民勤红沙岗、古浪县土门暨双塔、民乐县、兰州新区石化等工业园区供排水工程及环县甜水堡调蓄引水工程。

4.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尚未覆盖或解决的边远地区、学校和农林场等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对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通过改造、联网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

5.农田节水工程。加快重点节水设施建设,推进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中东南部特色农业产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发展高效节水面积500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兴电灌区渠系维修工程。

6.防洪减灾工程。实施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强兰州市、兰州新区、嘉峪关市、金昌市国防工业基地、民勤县红沙岗镇工业园区等重点城市及产业园区防洪。加快重点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建设。

7.水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一批河湖水系连通示范工程、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生态流量管理,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

第三节 强化综合能源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优化调整能源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扩大能源转输、存储能力,加强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加快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提高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水平。加大陇东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试验工作,提高油田规模高效开发水平。加快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储水蓄能。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站项目,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以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外送基地,以兰州、庆阳地区为重点建设石油加工基地,以庆阳、平凉为重点建设陇东煤炭与煤电基地,同时建设以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为主的核燃料生产基地。

推进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推进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转换,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吸引承接中东部地区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提升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深入推进敦煌、金昌、武威等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庄浪、迭部等绿色能源示范县区建设。

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甘肃段工程。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加快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和配套调峰电源工程建设,实施陇东至东部地区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外送通道工程,推进甘肃电网与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电网联网运营,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设西北中枢电网和电力电量交换枢纽。通过发电权置换、直接交易等多种形式强化新能源就地消纳,大力实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电能替代等惠民工程,推动能源消费升级。

专栏7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新能源。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二期和白银、庆阳环县、定西通渭等地区风、光电建设,打造敦煌、嘉峪关、民勤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敦煌、金塔等光热发电示范基地。积极推进黄河玛曲段水能开发,加快玉门、肃南大古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论证黄河黑山峡多级低坝开发方案。

2.煤电集约开发。实施武威、兰州国电、兰州新区、天水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窑街、山丹花草滩低热值煤发电项目。配套建设新能源调峰电源工程及陇东大型坑口电站工程。

3.能源通道。加快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推进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及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争取国家支持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以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提升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加快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乡村工程。加快兰州新区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中心、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平台建设。

第七章 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以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高端、产业链齐备、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为重点领域,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和骨干企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要素、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兰州、白银和敦煌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兰州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开展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专项应用示范试点,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专栏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1.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重点打造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光热、生物质能源、核燃料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

2.新材料。以兰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甘肃稀土公司、酒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建设甘肃镍及镍钴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展产业链,完善优化产业配套,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产业发展。

3.生物医药。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道地中药材、生物医药、动物疫苗、新型医疗器械、育种及种子加工及干酪素深加工等产业链,加快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

4.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着力打造集成电路及配套、软件及服务、北斗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产业链。重点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项目,建设兰州、天水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重点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敦煌软件产业园等。

5.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兰石集团、长城电工集团、中车集团等骨干企业和产业园,着力打造新型石化、自动控制、新型电工电器、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新型农业机械、海洋工程配套、重离子应用、航空航天、真空设备、先进矿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兰州石油装备基地。

6.节能环保。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型节能装备、新型环保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链。

7.新型煤化工。围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推进陇东煤炭清洁转化基地、河西煤炭分质利用基地建设,打造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炭分质利用等产业链。

8.公共安全。围绕环境、食品、生产、社会以及防灾减灾、检验检疫、应急救援等领域,支持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安全技术、装备等产业发展。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着力推进以兰州、庆阳为重点的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以金昌、白银、兰州为重点的国家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以嘉峪关为重点的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建设,以陇东、酒嘉为重点的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建设,以兰州、天水、酒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结构优化、效益显著,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到2020年,形成3条百亿元产业链、7条千亿元产业链,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栏9 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重点工程

1.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重点工程。加快兰州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陇东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河西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实施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支持玉门石化扩大特种润滑产品生产规模。

2.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工程。推进兰州石化80万吨/年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兰州石化百万吨级芳烃装置、庆阳市12万吨/年烷基化油清洁燃料等项目建设,建成兰州科天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水性科技产业园、白银碳纤维产业园等。

3.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工程。建设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金川铜镍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金昌超微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建设金川公司与中船重工合作拓展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甘州区锰铁铅锌矿循环经济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白银公司超导电缆项目、平川区动力型锂电池生产线项目、酒钢集团高端铝合金加工国际合作开发项目等。

4.冶金新材料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酒钢集团公司兰州钢结构制造基地项目、不锈钢提质增效项目。

5.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重点工程。推进白银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实施甘肃蓝通稀土高铁铝合金特种电缆生产线、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节能灯生产线项目等。

6.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工程。实施酒钢10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及煤焦油加氢精制综合利用工程、新疆广汇1000万吨原煤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项目、平凉煤炭深加工循环利用项目、华煤集团甲醇制聚丙烯科技示范项目、瓜州县碳质还原剂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甘州区煤制气及多联产加工项目。

7.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工程。重点建设以定西、张掖为主的全国马铃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以张掖、平凉、临夏、甘南为主的特色牛羊肉制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河西地区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以兰州、陇南、平凉、天水等地为主的高原夏菜、玫瑰、百合、油橄榄、茶叶、花椒、苹果等果蔬深加工基地,以兰州、白银、甘南、临夏等地为主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第三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促进现代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重点推进兰州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争创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左右,力争到2020年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专栏10 服务业发展重点

1.传统服务业。健全城乡家庭服务体系,整合、充实、升级家庭公共服务业平台,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社区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等。

2.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实施城市共同配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中药材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应急物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3.金融服务。完善金融市场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领域,构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体系,鼓励金融系统发展县域分支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现代银行制度建设,有序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4.新兴服务业。加强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加快"互联网+"行动,搭建行业电子商务联盟和移动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我省向西开放项目及贸易数据库。积极发展信用评估、会展、财务顾问等商务服务业,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中藏医药、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

第四节 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建设丝绸之路旅游带,推动形成河西走廊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河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陇东南文化旅游传承创新区,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精品丝路旅游廊道、黄河风情旅游廊道、民族风情旅游廊道、寻根访祖旅游廊道、长城边关旅游廊道、红色征程旅游廊道,着力建设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构建开放式旅游空间布局。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带动工程,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重点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港,把兰州、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平凉打造成西部游重要节点。深入开展甘南、兰州城关区、天水武山县、张掖肃南县、敦煌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园区和标准化自驾游基地(营地)。深化敦煌旅游改革试点,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国家重大工程。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专栏11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兰州文化资源库、兰州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陇东南中医药养生基地、节庆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2.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重点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遗址保护传承、文物保护维修、红色文化建设、非遗项目展示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特色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资源云平台、古籍整理出版、民族文化活态展示、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

3.特色旅游发展。建设30个特色旅游城镇、20个文化产业园,创建一批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成一批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一批旅游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推出寻根访祖、民族风情、乡村田园、红色励志等体验特色旅游产品。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全省绿色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绿色矿山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工程建设,在煤炭及煤化工、电力、冶金、有色、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及新材料、轻工医药、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工农业复合领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社会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城市低值固废的收集利用、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体系,开展白银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试点,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布局民用航空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12 循环经济建设重点工程

1.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在全省现有4批26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的环境恢复治理率、废弃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70%。

2.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金昌、白银、武威、陇西、华亭、临夏、张掖、嘉峪关8个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改造进程,全面开展其余27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0年,所有国家级园区和80%以上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

3.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在对现有110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行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向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拓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范围,培育一批各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以循环经济为主的龙头企业达到20户,产值超过500亿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达到10户。

4.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加大全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力度,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省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现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同步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5.循环型农业重点工程。开展循环农业"59364"工程,即实施5个节约型种植业示范工程、9个森林经营和林下经济示范工程、3个畜牧业循环示范工程、6个工农业复合发展示范工程及4个园区改造工程。

6.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和改造。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乡镇每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每个城市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

7.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广工程。加快推进兰州市、白银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建成覆盖全省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收运和处置一体化体系。

第六节 全面构建创新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深入推进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基础软件等攻关,拓展创新领域。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工程中心建设,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力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酒泉、白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园,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和大型优势企业,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构建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专栏13 "双创"行动建设重点

1.创业创新平台。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完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园、80个县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5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搭建公共服务、孵化服务、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就业服务等5大创业创新平台,探索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创建10个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10个以上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创业创新示范园。着力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酒泉风电装备制造、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天水电工电器、天水微电子、白银稀土新材料、兰州军工电子、白银碳纤维、兰州航空航天真空应用装备、兰州新区新型能源装备、兰州新区水性材料、兰州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兰州新区北斗卫星应用、兰州新区正威电子信息材料、兰州新区蓝宝石晶体、张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定西生物基材、敦煌特种工程塑料、临夏清真产业及兰州新区聚光太阳能热利用等20个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

3.大学科技创新园。支持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提质扩容;加快推进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园、兰州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设计科技园、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园、兰州城市学院科技园、兰州文理学院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天水师范学院科技园建设。鼓励其他高校和高职院校结合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筹建大学科技园。

4.农村创业富民工程。每个县(区、市)建成1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基地),每个乡镇建设1处以上创业孵化网点;支持有条件的县、乡建设一批农村互联网创业服务站;重点围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民俗工艺制品、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第八章 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形成以临夏州、兰州市和白银市为主的沿黄农业产业带,以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等4市为主的河西农产品主产区,以平凉市、庆阳市为主的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以定西市及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北部、临夏州(沿黄灌区除外)为主的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以陇南及天水南部为主的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甘南州及祁连山等为主的高寒牧区,构建"一带五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专栏14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1.沿黄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养殖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和贮运能力。

2.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稳定玉米、专用春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推进土地集约和适度规模开发,大力发展制种、棉花、油料、酿造原料、果蔬、冷水鱼、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加快形成种植、养殖、饲草(料)加工、农产品加工及冷链贮藏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以粮食生产、林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体,以旱作农业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苹果、蔬菜、苜蓿、白瓜籽、黄花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积极发展养殖业,建立名优和创汇农产品基地。

4.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以旱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小杂粮生产与加工,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进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5.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马铃薯,突出油菜、特色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猪(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综合效益。

6.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重点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青稞、油菜、藏中药材等特色农牧产品基地建设。

第二节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中药材、现代制种、马铃薯、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以50个牛羊养殖大县为基础,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推进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优质林果产业发展,支持苹果、核桃、花椒、油橄榄、葡萄、油用牡丹等特色林果业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培育壮大高原夏菜优势产区,实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计划。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扩大GAP标准化种植。加快良种培育,构建现代种业产业,重点扶持杂交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啤酒大麦和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优化升级酿酒原料产业,发展酿酒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

专栏15 特色优势产业

1.草食畜牧业。加强饲草料基地、养殖场(合作社)规范建设和标准化改造,打造肉羊、肉牛产业带,建成肉羊产业大县10个,在甘南建成100万头原生态牦牛生产基地,启动实施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建设绿色草食畜产业基地,建成中部、东部、河西3个国家级饲草供应基地。

2.蔬菜产业。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蔬菜优良品种筛选基地15个、集约化优质种苗繁育基地300个,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500个,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50个,建成露地标准化蔬菜基地500万亩、设施蔬菜250万亩。

3.现代林果业。加强林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老果园树种、品种更新,推广矮砧密植现代建园模式,建设优势果品产业带和优质果品基地。力争到2020年,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

4.马铃薯产业。以脱毒种薯繁育为重点,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5.中药材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15-20万亩,高标准规范化生产基地200万亩。

6.酿酒原料产业。大力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酿酒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酿酒文化展示、生态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连片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40万亩。

7.现代种业。以农作物、蔬菜、林木花卉种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积极建立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和应用体系,打造具有甘肃区域特色的现代种业,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四化"玉米制种基地100万亩。

第三节 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强基固本,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升耕地质量,实施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环县、会宁县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健全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强化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梯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化发展,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及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建设,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提升畜禽养殖设施装备水平。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及服务功能,加快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

专栏16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1.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工程。加快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陇中东南部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至2020年,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

2."十百千万"工程。着力培育10个以上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持10000个左右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重点农产品产区,鼓励和引导各地开展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省级以上大型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10个左右、综合性产地批发市场15个左右,建设一批县域产地专业市场。

第九章 深化改革,加强政策支持保障

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完善实施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甘肃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积极推动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改革,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区分不同使用方向分类创新配置方式。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强化信用监管,健全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

第二节 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提高专项建设基金投入比重。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发挥重大项目对《实施意见》的支撑作用。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研究提高资源税费地方留成比例,促进资源产地可持续发展。推进各类人才培训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发展机制,争取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向我省倾斜,大力引进高层次专家和紧缺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基金作用,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支撑西部大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完善投融资保障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发挥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形成政府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银行业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业。利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手段,推进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全省融资平台规范发展,落实财政贴息、奖补支持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业、技术改造等环节的信贷支持,促进过剩产能化解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甘肃省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重大政策研究和督导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州及县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分解落实细化各项任务,明确责任、时限、要求。省直部门及市州加强沟通协作,确定目标任务,将重大项目列入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 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研究报告
分享到: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阅读推荐
研究报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研究报告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 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研究报告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 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
相关事宜请联系:QQ 371962399    邮箱:cefuture@vip.163.com

线